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平衡针灸
背景:
阅读新闻

关于高血压的临床研究

[日期:2008-12-03] 来源:  作者: [字体: ]

  摘要] 目的:探讨临床治疗高血压的有效平衡穴位,调查研究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和规律。方法:通过长达20余年的临床研究和病因学调查,成功找到了治疗高血压的有效穴位——降压穴;心理失调是引发高血压的主要因素。结果:经临床1380例疗效统计。结论:平衡针灸平衡医学综合疗法是预防治疗高血压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 高血压/西医/中医/平衡医学/平衡针灸

  高血压指体循环动脉血压增高。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以血压升高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称为原发性高血压,通常简称高血压,占总高血压的95%以上。继发性高血压是指由某些确定的疾病或病因引起的血压升高,约占所有高血压的5%。由于划分增高与正常之间的界限是人为的,迄今国际尚无统一诊断标准,有人认为应根据性别、年龄、种族不同而异,这就增加了复杂性。世界卫生组织高血压专家委员会于1978年确定的高血压标准:正常成人的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中医典籍中所记载的“肝阳”、“肝风”、“眩晕”等证,实际上有一部分包括了本病及其并发症的一系列症状。“中风”、“半身不遂”等则为其并发症或后遗症。故高血压病实属上述诸病症的范畴。本病病位主要在肝、肾、心,病之本为阴阳失调,病之标为风、火、痰、瘀,是虚实相兼的疾病。《素问?至真要大论》载:“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灵枢?海论》谓“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指出了肝风、眩晕、耳鸣等高血压常见的表现,与肝肾失调关系最大。
Vierorder 于1854年发明了血压计以后,医学上才有了高血压这个病。血压的标志主要反应心脏的收缩和大动脉血管弹性以及血液在动脉血管中流动时对血管壁产生的压力所致。通过血压的变化可以了解观察心脏、心脑、心肺、心肾等重要脏器的动态功能的变化。
  1 西医对高血压的临床研究
  1.1 病因病理
  1.1.1 高血压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目前尚未完全明了,有如下几种学说:
  (1) 精神原学说 认为机体内外环境的不良刺激,造成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过程失调,皮质下血管舒缩中枢功能紊乱,出现交感功能亢进,引起全身小动脉痉挛,造成血压升高。
  (2)神经原学说 认为周围小动脉是植物神经调节血压的反射弧的靶器官,当此反射弧的任何部分出现异常时,均可使周围小动脉发生痉挛而使血压升高。
  (3)内分泌学说 认为肾上腺髓质和皮质激素的作用是造成高血压的主要因素。肾上腺素增加心排血量,去甲肾上腺素引起周围小动脉收缩,皮质激素使钠水潴留及血管的反应增强,这些均是血压升高的原因。
  (4)肾原学说 认为: ① 高血压与肾脏缺血有关。肾脏缺血促使肾小球旁细胞分泌的肾素增多,并与肝脏产生的血管紧张素原作用,形成血管紧张素Ⅰ,经转化酶的作用成为血管紧张素Ⅱ,造成全身小动脉收缩。同时,刺激肾上腺皮质,使醛固酮分泌增高,引起钠水潴留,造成血容量增加。②肾实质受破坏时,肾降压物质系统(激肽酶——激肽——前列腺素系统)可出现缺陷,导致拮抗血压升高的机制减弱。
  (5)遗传学说 鉴于本病有家族性,且高血压病患者的亲属其血管反应性增高,红细胞Na+-K+-ATP酶系统有缺陷。并且在实验动物中已能选出自发性高血压的品种,因此有人提出,本病具有单基因异常遗传特性。但也有人认为属多基因异常。
  (6)过多摄钠学说 大量的实验、临床和流行病学资料均已证明,钠的代谢和高血压病有密切关系。食盐的摄入量与高血压的发病率呈正相关关系,限制钠的摄入即可改善高血压的情况。服用利尿药增加钠的排泄,亦可降低增高的血压。由于上述学说均不能单独解释高血压病的发病机制,因此目前认为高血压病可能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1.2 病理变化
早期全身细小动脉痉挛,周围血管阻力增高。如果小动脉压力持续升高,则动脉管壁缺氧,呈透明样变性,动脉内膜纤维组织增生,管腔变窄。随着细小动脉的硬化和血压的持续增高,各脏器发生继发性改变,其中以心、脑、肾的改变最为重要。
  (1)心脏、血压增高后左心室负荷加重,心肌发生肥厚,如仍不能代偿,则心腔扩大,最后出现心力衰竭。持久的高血压还促使脂质在大、中动脉内膜沉积,日久可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心肌肥厚和冠脉硬化均使冠脉氧供需状况恶化,导致心脏缺血呈恶性循环。
  (2)脑:小动脉硬化常见。如伴有血管痉挛或血栓形成,可造成微小动脉瘤,破裂后可引起脑出血。广泛而急剧的脑小动脉痉挛与硬化使毛细血管壁缺血,通透性增高,导致急性脑水肿。
  (3)肾:肾入球细动脉玻璃样变形和纤维化,引起一部分肾单位萎缩、消失,另一部分肾单位则代偿性肥大,病变重者可导致肾功能衰竭。
  (4)主动脉:可发生粥样硬化、囊样中层坏死和夹层动脉瘤。
  (5)视网膜:早期视网膜小动脉发生痉挛、硬化,晚期视网膜可发生渗出、出血及视神经乳头水肿。
  1.2 临床表现与并发症
  1.2.1 症状
  大多数起病缓慢、渐进,一般缺乏特殊的临床表现。常见症状有头晕、头痛、颈项扳紧、疲劳、心悸等,呈轻度持续性,在紧张或劳累后加重,不一定与血压水平有关,多数症状可自行缓解。也可出现视物模糊、鼻出血等较重症状。约1/5患者无症状,仅在测量血压时或发生心、脑、肾等并发症时才被发现。
  2.2.2 体征
  血压随季节、昼夜、情绪等因素有较大波动。冬季血压较高,夏季较低;血压有明显昼夜波动,一般夜间血压较低,清晨起床活动后血压迅速升高,形成清晨血压高峰。患者在家中的自测血压值往往低于诊所血压值。体格检查听诊时可有主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收缩期杂音或收缩早期喇叭音,少数患者在颈部或腹部可听到血管杂音。
  1.2.3 并发症
  (1)高血压危象:因紧张、疲劳、寒冷、嗜咯细胞瘤阵发性血压发作、突然停服降压药等诱因,小动脉发生强烈痉挛,血压急剧上升,影响重要脏器血液供应而产生危急症状。在高血压早期与晚期均可发生。危象发生时,出现头痛、烦躁、眩晕、恶心、呕吐、心悸、气急及视力模糊等严重症状,以及伴有痉挛动脉(椎基底动脉、颈内动脉、视网膜动脉、冠状动脉等)累及的靶器官缺血症状。
  (2)高血压脑病:发生在重症高血压患者,由于过高的血压突破了脑血流自动调节范围,脑组织血流灌注过多引起脑水肿。临床表现以脑病的症状与体征为特点,表现为弥漫性严重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精神错乱,甚至昏迷、局灶性或全身抽搐。
  (3)心脏并发症:高血压通过某些机理可致左心室向心性肥厚,最终导致心室功能减退,心腔扩大,产生心力衰竭。高血压可以加速形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产生心绞痛。体格检查可发现心界增大,主动脉瓣第二音亢进和主动脉瓣相对关闭不全所产生的舒张期吹风样杂音。高血压心脏病由于左心室顺从性差,左心房收缩加强可产生第四心音(收缩期前)。左心室功能不好时可闻及舒张期奔马律。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可见左心室肥厚,以后者的检出率高。晚期可见心肌缺血和梗死,病人多死于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
  (4)脑血管并发症:包括脑出血、脑血栓形成、腔隙性脑梗塞、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如发生脑梗塞、脑出血时,可出现剧烈头痛、偏瘫、昏迷等严重症状。脑梗塞多继发于脑动脉硬化,脑出血则由于血压升高,脑血管小动脉瘤破裂所致。
  (5)肾的合并症:高血压肾血管病变常见的是肾小球毛细血管丛和入、出肾小球动脉硬化导致肾小球过滤率降低和肾小管功能紊乱,肾小球病变可致蛋白尿和镜下血尿,最终可产生肾功能不全和尿毒症。
  (6)主动脉夹层:本症是血液渗入主动脉壁延伸剥离的严重心血管急症,也是猝死的病因之一。高血压是导致本病的重要因素。突发剧烈的胸痛常易误诊为急性心机梗死。疼痛发作时心动过速,血压更高。可迅速出现夹层破裂(如破入心包引起急性心脏压塞)或压迫主动脉大分支的各种不同表现。
  1.3 诊断标准
目前,我国采用国际上统一的血压分类和标准(见下表)。高血压定义为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根据血压升高水平,又进一步将高血压分为1,2,3级。我国在采纳WHO高血压诊断标准时作了如下规定: ① 测压前应休息15分钟,测座位右臂血压,反复测量数次,直至血压相对稳定为止。② 舒张压以声音消失为准(个别声音持续不消失时,可采用变音值,但应注明)。③ 判断血压升高须经非同日另依次核实,或3次检查中有2次达到标准。非同日检查确有困难时,亦可在同日内间隔1小时以上复查核实。④ 既往有高血压史,3个月以上未经治疗,此次血压正常,不列为高血压。如一向服药治疗,而此次血压正常者,仍列为高血压,疑问者可在 停药1个月后复查再作判断。由于某些继发性高血压可以通过去除病因而获得根治,因此,排除继发性高血压是诊断高血压病的前提。

  血压的定义和分类(WHO/ISH,1999年)
  类别 收缩压(mmHg) 舒张压(mmHg)
  理想血压 <120 和 <80
  正常血压 <130 和 <85
  正常高值 130~139 或 85~89
  高血压
  1级(轻度) 140~159 或 90~99
  亚组:临界高血压 140~149 或 90~94
  2级(中度) 160~179 或 100~109
  3级(重度) ≥180 或 ≥110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 ≥140 和 <90
  亚组:临界收缩期高血压 140~149 和 <90

  1.4 实验室检查
  1.4.1 常规项目
  常规检查的项目是尿常规、血糖、血胆固醇、血甘油三脂、肾功能、血尿酸和心电图。这些检查有助于发现相关的危险因素和靶器官损害。部分患者根据需要和条件可以进一步检查眼底、超声心动图、血电解质、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高密度   脂蛋白胆固醇。
  1.4.2 特殊检查
  如果为了更进一步了解高血压患者病理生理状况和靶器官结构与功能变化,可以有目的地选择一些特殊检查,例如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ABPM),踝/臂血压比值,心率变异,颈动脉内膜厚度(IMT),动脉功能弹性测定,血浆肾素活性(PRA)等。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有助于判断血压升高严重程度,了解血压昼夜节律,指导降压治疗以及评价降压药物疗效。
  1.5 高血压的西医治疗
  1.5.1 药物治疗
  (1) 利尿降压药 从1958年氯噻嗪应用于临床以来一直是治疗高血压的首选药物,也是阶梯治疗的一线药,降压效果肯定、便宜,与其它降压药物合用有协同作用,能减少其它药物的剂量,至今仍是应用很广泛的降压药。
已应用于临床的利尿剂有许多种,总的分为噻嗪类、袢利尿剂和保钾利尿剂三类。各种利尿剂的降压疗效相仿,噻嗪类使用最多,常用的有氢氯噻嗪和氯噻酮。降压作用主要通过排钠,减少细胞外容量,降低外周血管阻力。降压起效较平稳、缓慢,持续时间相对较长,作用持久,服药2~3周后作用达高峰。适用于轻、中度高血压,在盐敏感性高血压、合并肥胖或糖尿病、更年期女性和老年人高血压有较强降压效应。利尿剂能增强其它降压药的疗效。利尿剂的主要不利作用是低血钾症和影响血脂、血糖、血尿酸代谢,往往发生在大剂量时,因此现在推荐使用小剂量,以氢氯噻嗪为例,每天剂量不超过25mg。不良反应主要是乏力、尿量增多。痛风患者禁用。保钾利尿剂可引起高血钾,不宜与ACEI合用,肾功能不全者禁用。袢利尿剂主要用于肾功能不全时。
  (2)β受体阻滞剂 有选择性(β1)、非选择性(β1与β2)和兼有α受体阻滞剂三类。常用的有美托洛尔、阿替洛尔、比索洛尔、卡维洛尔、拉贝洛尔。降压作用可能通过抑制中枢和周围的RAAS,以及血流动力学自动调节机制。降压起效较迅速、强力,持续时间各种β受体阻滞剂有差异。适用于各种不同严重程度高血压,尤其是心率较快的中、青年患者或合并心绞痛患者,对老年人高血压疗效相对较差。不良反应主要有心动过缓、乏力、四肢发冷。β受体阻滞剂对心肌收缩力、房室传导及窦性心律均有抑制,加重气道阻力,急性心力衰竭、支气管哮喘、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和外周血管病禁用。
  (3)钙通道阻滞剂(CCB) 又称钙拮抗剂,钙拮抗剂分为二氢吡啶类和非二氢吡啶类,前者以硝苯地平为代表,后者有维拉帕米和地尔硫卓。根据药物作用持续时间,钙拮抗剂又可分为短效和长效。长效钙拮抗剂包括长半衰期药物,例如氨氯地平;脂溶性膜控型药物,例如拉西地平和乐卡地平;缓释或控释制剂,例如非洛地平缓释片、硝苯地平控释片。钙拮抗剂降压起效迅速而强力,降压疗效和降压幅度相对较强,短期治疗一般能降低血压10%~15%,剂量与疗效呈正相关关系,疗效的个体差异性较小,与其它类型降压药物联合治疗能明显增强降压作用。除心力衰竭外钙拮抗剂较少有治疗禁忌证,对血脂、血糖等代谢无明显影响,长期控制血压的能力和服药依从性较好。相对于其他种类降压药物,钙拮抗剂还具有以下优势:对老年患者有较好的降压疗效;高钠摄入不影响降压疗效;非甾体类抗炎症药物不干扰降压作用;在嗜酒的患者也有显著降压作用;可用于合并糖尿病、冠心病或外周血管病患者;长期治疗时还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主要缺点是开始治疗阶段有反射性交感活性增强,尤其使用短效制剂。引起心率增快、面部潮红、头痛、下肢水肿等。非二氢吡啶类抑制心肌收缩及自律性和传导性,不宜在心力衰竭、窦房结功能低下或心脏传导阻滞患者中应用。
  (4)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 根据化学结构分为巯基、羧基和磷酰基三类。常用的有卡托普利、依那普利、贝那普利、赖诺普利、西拉普利、培哚普利、雷米普利和福辛普利。降压作用主要通过抑制周围和组织的ACE,使血管紧张素Ⅱ生成减少,同时抑制激肽酶使缓激肽降解减少。降压起效缓慢,逐渐增强,在3~4周时达最大作用,限制钠盐摄入或联合使用利尿剂可使起效迅速和作用增强。ACE抑制剂具有改善胰岛素抵抗和减少尿蛋白作用,在肥胖、糖尿病和心脏、肾脏靶器官受损的高血压患者具有相对较好的疗效,特别适用于伴有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后、糖耐量减退或糖尿病肾病的高血压患者。不良反应主要是刺激性干咳和血管性水肿。干咳发生率约10%~20%,可能与体内缓激肽增多有关,停用后可消失。高血钾症、妊娠妇女和双侧肾动脉狭窄患者禁用。血肌酐超过3mg患者使用时需谨慎。
  (5)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 常用的有氯沙坦、缬沙坦、伊贝沙坦、替米沙坦和坎地沙坦。降压作用主要通过阻滞组织的血管紧张素Ⅱ受体亚型AT1,更充分有效地阻断血管紧张素Ⅱ的水钠潴留、血管收缩与组织重构作用。近年来,注意到阻滞AT1负反馈引起的血管紧张素Ⅱ增加,可激活另一受体亚型AT2,能进一步拮抗AT1的生物学效应。降压作用起效缓慢,但持久而平稳,一般在6~8周时才达最大作用,作用持续时间能达到24小时以上。低盐饮食或与利尿剂联合使用能明显增强疗效。多数ARB随剂量增大降压作用增强,治疗剂量窗较宽。最大的特点是直接与药物有关的不良反应很少,不引起刺激性干咳,持续治疗的依从性高。ARB在治疗对象和禁忌证方面与ACEI相同,不仅是ACEI不良反应的替换药,更具有自身疗效特点。
除了上述五大类主要的降压药物外,在降压药发展历史中还有一些药物,包括交感神经抑制剂,例如利血平(reserpine)、可乐定(clonidine);直接血管扩张剂,例如肼屈嗪(hydrazine);α1受体阻滞剂,例如哌唑嗪(prazosin)、特拉唑嗪(terazosin)、多沙唑嗪(dox- azosin),曾多年用于临床并有一定的降压疗效,但因副作用较多,目前不主张单独使用,但是在复方制剂或联合治疗时还仍在使用。
  1.5.2 有并发症的治疗和合并症的降压治疗
  (1)脑血管病 在已发生过脑卒中的患者,降压治疗的目的是减少再次发生脑卒中。高血压合并脑血管病患者不能耐受血压下降过快或过大,压力感受器敏感性减退,容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因此降压过程因该缓慢、平稳,最好不减少脑血流量。可选择ARB、长效钙拮抗剂、ACEI或利尿剂。注意从小剂量开始,再缓慢递增剂量或联合治疗。
  (2)冠心病 高血压合并稳定性心绞痛的降压治疗,应选择β受体阻滞剂和长效钙拮抗剂;发生过心肌梗死患者应选择ACEI和β受体阻滞剂,预防心室重构。尽可能选用长效制剂,减少血压波动,控制24小时血压,尤其清晨血压。
  (3)心力衰竭 高血压合并无症状左心室功能不全的降压治疗,应选择ACEI和β受体阻滞剂,应注意从小剂量开始;在有心力衰竭症状的患者,应采用ACEI或ARB、利尿剂和β受体阻滞剂联合治疗。
  (4) 慢性肾功能衰竭 终末期肾脏病时常有高血压,两者病情呈恶性循环。降压治疗的目的主要是延缓肾功能恶化,预防心、脑血管病发生。通常需要3种或3种以上降压药方能达到目标水平。ACEI 或ARB在早、中期能延缓肾功能恶化,但要注意在低血容量或病情晚期(肌酐清除率<30ml/min或肌酐超过265umol/L,即3.0mg/dl可能反而使肾功能恶化 。血液透晰患者仍需降压治疗。
  (5)糖尿病 糖尿病与高血压常常合并存在,并发肾脏损害时高血压患病率70%~80%。治疗通常在改善生活行为基础上需要2种以上降压药物联合治疗。ARB或ACEI、长效钙拮抗剂和小剂量利尿剂是较理想的选择。ACEI或ARB能有效减轻和延缓糖尿病肾病的进展,改善血糖控制。
  1.5.3 高血压急症的治疗
  (1)高血压危象 包括高血压脑病、急性左心衰竭等危急状态,要求立即降低血压,可选用硝普钠和低压唑。后者要求快速静脉注射,首剂量为150mg,如无反应5分钟后可再注射150mg。硝普钠静脉点滴要求密切监测血压随时调整滴速。为了长期控制血压同时给予长效口服制剂(如ACEI和钙拮抗剂),静脉注射速尿有利于加强降压药的疗效和保持其敏感性,还有助于治疗高血压脑病和心力衰竭。
  (2)高血压紧急状态 多数病人属此范畴,需要很快降压但不是立即降压,一般无需静脉给药,可首选硝苯吡啶10mg舌下或咬碎口服,15min内起效,一小时内可达到最高效果,可维持降压效果4~6h,副作用少,很少发生位置性低血压,比较方便安全。如单用无效可与ACEI、利尿剂合用。
  1.6 注意事项
  1.6.1 戒烟 吸烟能明显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机理尚不十分清楚,动物实验证实尼古丁是致动脉硬化的助长因素,尼古丁可致儿茶酚胺释放和增加血小板活力。
  1.6.2 减轻体重 肥胖,尤其是向心型肥胖常合并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子。减轻体重不但能降低血压还能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和高胰岛素血症。主要措施是控制饮食和增加体育运动。
  1.6.3 限制钠盐 早在40年代就有人采用严格限制钠盐以大米膳食治疗高血压取得降压效果。目前一般采用中等度限盐,每日钠盐量以不超过5g为益。
  1.6.4 防治高血脂 多年世界范围流行病学研究证实血清胆固醇与冠心病的发病相关。对高血压合并高血脂患者,应采取积极措施防治高血脂病。
  1.6.5 限制饮酒 饮酒量每日不可超过相当于50g乙醇的量。
2 中医对高血压的临床研究
  2.1 病因病机
根据中医理论,结合临床实践,对本病的病因病机,主要认为是七情过激(喜、怒、忧、思、悲、恐、惊),内伤虚损,及饮食失节,导致机体阴阳失衡,气血不调的结果。病位虽在肝、肾、心三脏。但以肝、肾二脏为主。常表现为头晕、头痛、头重脚轻等,实为本虚标实所致,《临证指南医案》有“阴亏液耗,风动阳升”之论,这与高血压病多数表现为阴虚阳亢,肝阳偏亢或肝风内动是一致的。老年人可能表现为肾虚为主者。本病主要病机可概述如下:
  2.1.1 七情过激或精血亏耗而肝郁阳亢:因肝为风木之脏,主动主升,性喜条达,体阴而用阳。一有怫郁,相火未能内寄而上亢,或肝风内动,出现头痛、头晕、肢麻诸症。肾精或阴血亏耗:因肾水不能涵濡,或血液不能濡养,肝脏因而疏泄不变,可致相火浮越。而有阴虚阳亢之候。故叶天士云:“精血衰耗,水不涵木,木失滋养,故肝阳偏亢。”
  2.1.2 内伤虚损:因肾为水火只舍,诸脏之本,也是三焦之源和精脉之根。如有内伤损耗,而肾阴亏耗或肾阳不足,则可因肾阴亏耗,木失滋涵,而致阳亢。同时,也可因肾水未能上济于心,而心肾不交;肾精不足,还可致脑海不充,耳鸣眩冒,意懈胫酸。肾阳若不能温煦心阳,则可出现气滞血瘀,脉络不畅证候。肾阳不足者,脾阳运化功能也可障碍,一方面聚湿生痰,阻滞脉络;一方面上扰清窍,也可有眩晕耳鸣等象。
内伤虚损有先天不足的因素,也可有后天失养的因素,包括诸如恐伤肾、怒伤肝、等的气机逆乱,房室不节的肾精耗损,以及五劳七伤等诸虚损。
  2.1.3 饮食失节而气血不和:如因过食膏梁肥甘,脾伤而生痰助湿,积聚经脉而失畅;或痰浊上扰清窍致病。饮食不节不仅可导致气血失调,气机不顺,血脉受阻,且可致肥胖,加重高血压病的各种证候。
  2.1.4 其他:妇女高血压多因七情怫郁,或冲任失调,而致肝、肾、心三脏阴阳失衡而致病。
  2.2 高血压的中医治疗
本病病位在肝、肾、心三脏,故治疗应以调整三脏之阴阳盛衰为要旨。治疗中尚应兼顾病机之挟风、挟火、挟痰、挟瘀、兼气等不同,分别以熄风、降火、豁痰、祛瘀、调气等治法。
  2.2.1 肝阳上亢
  治法:镇肝熄风
  方药:天麻钩藤饮。方中天麻、钩藤、石决明平肝潜阳;山栀、黄芩清泻肝火;杜仲、桑寄生滋补肝肾;益母草、牛膝活血引血下行;夜交藤、硃茯神养血安神。
  2.2.2 肝风内动
  治法:镇肝熄风
  方药:镇肝熄风汤。方中龙骨、牡蛎、龟版、白芍潜阳摄阴,镇肝息风;牛膝、代赭石引血下行,平降逆气;玄参、天冬滋阴降火;茵陈、生麦芽、川楝子疏肝理气。
  2.2.3 肝肾阴虚
治法:滋阴补肾。
方药:左归丸。方中淮山药、熟地、山萸肉、枸杞子、菟丝子补益肝肾之阴;龟版胶、鹿角胶峻补精血;淮牛膝强壮筋骨。虚火旺者,可加知母、黄柏、地骨皮以滋阴清热。
  2.2.4 痰湿中阻
  治法:健脾化痰。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方中半夏燥湿化痰;天麻平肝息风;白术、茯苓健脾祛湿,以治生痰之本;桔红理气化痰;干草、生姜、大枣调和脾胃。若兼见目赤面红,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痰郁化火之象,可加黄芩、黄连、竹茹、枳实以清热化痰。
  2.2.5 中气不足
  治法:补中益气。
  方药:补中益气汤。方中黄芪、人参、甘草甘温益气;天麻、柴胡升提阳气;白术、陈皮健脾理气;当归养血补血,使生之气有所依附。若兼头痛可根据部位酌加引经药,如太阳头痛加蔓荆子、羌活;阳明头痛加葛根、白芷;少阳头痛加川芎,厥阴头痛加吴萸、藁本。
  2.2.6 心脾两虚
  治法:补益心脾,益气养血。
  方药:归脾汤,方中人参、茯苓、白术、甘草、黄芪健脾益气;枣仁、远志、桂园肉、红枣、当归养血补心安神;木香理气,生姜醒脾,使补而不滞。
  2.2.7 气滞血瘀
  治法:理气活血。
  方药:血府逐瘀汤,方中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生地养血活血化瘀;柴胡、枳壳舒肝理气,桔梗载药上行并开胸膈之结气;牛膝通利血脉,导瘀血下行;甘草调和诸药。
  2.2.8 命门火衰
  治法:温补肾阳。
  方药:右归丸,方中肉桂、附片、鹿角胶、菟丝子、杜仲温补肾阳,填精补髓;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枸杞子益肾滋阴养肝,以利“阴中求阳”;当归补血养肝,使精血互生。
  3 平衡医学对高血压的临床研究
  3.1 致病因素
  病因病机:高血压的病因病机比较复杂,除性别、年龄、职业、文化因素外,饮食、生活习惯、遗传、心理精神状态以及社会环境等,都是形成高血压的重要因素,目前尚无定论。一般认为高血压与心脏、血管、血液、中枢神经系统和体液调节的内分泌系统的失衡有关。从平衡理论分析,血压的稳定与不稳定主要与心理因素的干扰破坏有关,其次是生理因素与遗传因素。
3.1.1 心理因素:心理平衡是机体健康的重要标志。而生理的不平衡主要由心理平衡失调引起。笔者认为高血压的形成病因很多,其中主要原因就是心理平衡的破坏问题。从临床病因学调查来看,高血压的病人80%以上都有一个环境诱发因素。第一个是长期的精神压抑心情不舒畅;临床表现常以头晕脑胀、胸闷心烦、失眠多梦、愤怒恐惧、多疑多虑等不良情绪的反复刺激,反复超越自己心理的耐受阈值。第二个是突发事件的精神打击,多因天灾人祸、亲人亡故等意外伤害,使大脑中枢最高管理程序进入盲区,加上原来血压调控系统紊乱,使大脑皮层和皮下中枢相互调节功能遭到破坏,增强血管舒缩中枢的兴奋性,造成全身细小动脉发生广泛性痉挛,外周血管阻力增加,促进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及去甲肾上腺素,使心脏影响脑垂体前叶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从而提高血管对肾上腺素、血管紧张素等各种升压物质的敏感性而致血压升高。
  3.1.2 生理因素:生理的变化每个人有他自身的发展规律,都是按照人体生物遗传基因程序,先天就设定了生理的发育、成熟、衰老、死亡的全过程,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往往人们不了解自身的生理发展规律,人为地(不正常的心理和不正常的生活习惯)干扰破坏了生命基因程序,导致提前生理衰老,提前患病。高血压的形成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精神异常兴奋引起大脑高级中枢正常活动的失调,导致调节血压的高级植物神经中枢反应性增强,儿茶酚胺等血液中的血管活性物质增多,小动脉痉挛收缩,导致血压升高。
  3.1.3 遗传因素:根据基因工程生命密码学说,不少疑难病都有他一定的遗传规律。其中高血压也属于遗传性疾病之一。从临床资料显示:有家族性高血压患者比非家族性高血压患者的子女遗传发病显著升高。但从平衡医学来讲,随然有高血压遗传家族史,但只要后天不干扰、激发此遗传基因一般就不会发病。即使没有家族史的人在后天的干扰破坏下也会引发高血压病。人的生命程序中就有负责血压的子程序,专门负责血压的调控与管理。其调控方式主要通过循环系统的压力、化学、等感受器得到血循环信息,经自主神经传入到脊髓、脑干、下丘脑、小脑直到大脑皮质的各级心血管中枢,再直接或间接启动以下主要机制: ①交感神经、儿茶酚胺系统,是血压的快速调节系统。②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是血压调控的主要机制。③ 加压素系统。④ 心钠素系统。如果血压调控中枢系统发生障碍,必然影响到心率调节、血管舒缩、心收缩力搏出血量、外周阻力、血容量等维持血压的稳定。
  3.2 高血压的平衡医学治疗
  3.2.1 平衡针灸
  (1)主穴:降压穴。定位:此穴位于足底内踝中心点下2寸,足弓中心处。针刺特点:足底内侧神经。针刺手法:提插方法。针刺方法:采用2寸毫针一根,直刺1寸左右。针感:足底前脚掌或足指的掌侧面。针刺参数:血压控制期时间为30天,每日1次;血压稳定期(血压指数正常)时间为60天,第一个月每周3次,第二个月每周2次;血压巩固期时间为90~180天,每周1次。
  (2)配穴:血脂高配降脂穴,血糖高配降糖穴。
3.2.2 平衡推拿
(1)神经点穴:定位颈3、4、5神经,胸3、4、5、6、7神经,坐骨神经。
  (2)神经弹拨:定位颈丛、臂丛、挠神经。
  (3)推拿:脊背部、下肢部、足部。
  3.2.3 平衡火罐
  方法:闪罐、走罐。部位为脊背部。
  3.2.4 平衡心理
心胸开阔,目光远大,保持心理平衡。高血压病人的心理疗法实质上让病人重新认识自己,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改善自己的情绪,减轻自己的心理负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真正树立保持良好的心理平衡,必须保持精神状态与和谐的社会环境,正确树立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社会、人与家庭的适应心理。才能预防和加速高血压病的康复。
  3.2.5 平衡膳食
  ① 膳食多元化,宜清淡,五谷杂粮、蔬菜、水果为宜。因为杂粮蔬菜水果大都含有大量的维生素、氨基酸、矿物质、微量元素,其中芹菜、菠菜、山查、猕猴桃、茄子、胡萝卜、花生、桃子、香菜、苹果、香菇、牛奶、海带、生姜、甲鱼、荞麦、燕麦等有助于降压。
  ② 膳食规律化,中国人的习惯一日三餐,早饭吃好,午饭吃饱,晚饭吃少原则上定时定量,不要过饱过饥,宜低热量饮食为主。总热量根据每个人的情况原则上控制在8.36兆焦左右/天,主食150~250克,动物性蛋白和植物性蛋白各占50%。
  3.2.6 平衡运动
平均每天散步60分钟,一万步左右为宜。根据每个人的情况设立自己的运动方式与运动量,但运动不能过。
  3.3 注意事项
心理平衡,适于自然。生活规律,定时作息。控制三高,控制体重。适度锻炼,步行唯健。以粥养胃,忌食辛辣。劳逸结合,保证睡眠。
  3.4 讨论
  3.4.1 心理失衡是引起高血压的主要原因之一
虽然引起高血压的病因很多,有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等,从中医平衡观点分析,其中引发高血压的主要原因是心理因素。心理的定位是大脑中枢,遗传基因密码程序定位也是大脑中枢。关键各种不良刺激造成长期、强烈反复地作用于大脑皮层,导致皮质和皮质下中枢互相调节,平衡的作用遭到破坏,血管舒缩中枢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兴奋灶,使全身细小动脉发生广泛的痉挛,外周血管阻力不断增加,血压也随之升高。
  3.4.2 高血压重在预防
为什么要预防高血压,关键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影响着约20%的成年人。如何预防高血压的发生应从儿童、青少年做起,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树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养成合理的运动方式。生活有规律,不吸烟,不饮酒,多元化摄入,体重控制在标准体重的10%左右。
  3.4.3 高血压的控制要长期化
对高血压的治疗现代医学强调要终身服药,从平衡医学观点来讲,血压治疗恢复正常后,实用以保健的形式巩固治疗。原则上每周1~2次,通过针灸或保健形式来整体调整,使血压稳定在一个相对平衡的界数之内。根据血压的变化情况调整非药物疗法的方法和次数。特别是血压降至正常的病人必须长期坚持非药物疗法的保健。

  参考文献
  [1] 《中国中西医结合临床全书》. 第四章. 循环系统高血压与高血压性心脏病. p542~547.
  [2] 《内科学》. 第6版, 第6章. 高血压. p247~257.
  [3] 《现代内科学》. 第十二篇循环系统. 第65章高血压. p1159.

  资助项目:国家973计划项目[2007CB512704]资助
  通讯作者:王文远wwy01@sina.com ,010-65386561

更多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生命如歌 | 阅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2)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第 2 楼
* 发表于 2012/6/28 23:53:57
真是妙哉的一针!
第 1 楼
* 发表于 2009/11/7 11:52:42
主穴:降压穴。定位:此穴位于足底内踝中心点下2寸,足弓中心处。
此穴按描述不知在哪,学的时候是在内踝下两寸,有的资料又是在足底,是谁能告知准确部位?
热门评论
* 发表于 2012/6/28 23:53:57
真是妙哉的一针!
* 发表于 2009/11/7 11:52:42
主穴:降压穴。定位:此穴位于足底内踝中心点下2寸,足弓中心处。
此穴按描述不知在哪,学的时候是在内踝下两寸,有的资料又是在足底,是谁能告知准确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