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中医院援助湖北医疗队吃中药扎针灸还扎平衡针灸受到病人欢迎
2020/3/2 10:18:03
供稿:广东省中医院援助湖北医疗队
校对:陈滢滢 庄映格
编辑:杨晓雁
责编:宋莉萍
陈亚辉
广东省中医院援助湖北医疗队队员
广东省中医院大德路总院心血管科医生
2月28日,武汉。连续几天都阴雨绵绵,但在雷神山医院的C6病区里,发生的事情却如阳光般温暖。
从20日正式投入救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工作开始,每次穿好防护装备,准备进入隔离病区时,我的心情总是既激动又紧张,觉得自己像个身着铠甲准备出征的战士,颇有“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情壮志。
今天我继续陪病区的主任,也是我们医院重症医学专家邹旭教授一起查房,他在我的隔离服上写下我的名字,还写了“中医加油”四个字。
在广州,邹旭教授每周都会来我们科室查房。跟着他查房会有两种感觉——安全感:他会与患者耐心地交流,叮嘱患者要注意些什么,患者基本上都会露出满意和信任的目光;奇妙感:他会为患者制定详细而周密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执行后大部分患者都会出现明显的好转,更为奇妙的是,他经常带着针灸针查房,患者如果有特别不舒服的地方,他会马上进行针灸治疗,效果立竿见影,让人感叹中医真的太奇妙了。
我们先去探望了33床的老爷爷,一开始老爷爷还没认出我们。我向他介绍:“老爷爷,您好!这是前天来查房的上级医师邹旭主任,您今天感觉怎么样呀?有没有吃药?”老爷爷眼睛马上亮了起来,连忙双手合十不停地说:“谢谢你们,我喝了中药,确实舒服很多,胃口也好了,有力气了。”
前天,我们查房时,老爷爷因为年纪大,精神较差,情绪低落,不思饮食。他自诉自己因为状态很差,实在没有力气服用中药。当时,邹旭教授马上帮患者把中药颗粒剂用温开水冲好,亲自喂他服下,一边还不停地嘱咐患者要多吃饭,坚持吃药,病才能好起来。患者喝的速度较慢,邹旭教授就一直站在床边躬着腰、举着杯子。这在平常也许只是个简单的动作,但在隔离病区中,厚重的防护服下,以及他来武汉后一直处于高强度的工作状态,我这七尺男儿不禁眼睛有些模糊。患者服完药,邹旭教授协助他躺下后,再耐心地为他把脉诊治,开出新的处方。当天晚上11点多,邹旭教授还在群里问值班的护理人员:“33床老人喝药了吗?记得提醒他。”
今天,老爷爷的气色比之前好了,精神状态有所恢复,咳嗽也没那么严重了。关键是他相信我们中医了!我内心很欣喜,相信邹旭教授也有同样的感觉吧。其实,患者的好转对于医生来说是最大的成就感;而患者对中医的信任更是我们这些中医人最强的工作动力!
从入职以来,我一直受医院“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文化氛围熏陶。在这高风险的隔离病房里,看到德高望重的前辈还一直将“患者至上”的服务理念践行到底,我们这些后辈更应待病人如亲人。
随后,我们查看了几位患者,他们均表示症状有所改善,向我们投来以前日常上班时经常能看到的满意和信任的目光,不同的是,口罩下的他们和防护面罩下的我们互相看不清对方的样子。但隔离病区内,我们的爱从不隔离。
接着,我们去到1床和2床的病房。刚打开门,就听到1床的老奶奶在痛苦地呻吟。我的心马上为之一紧,眉头皱了起来,我以为她病情加重了,迅速回忆她服用过的药方。可转念一想,之前这位72岁的患者是从外院转来的,尽管已不再发热,但入院时呼吸困难,气喘、气促得厉害,说话都听不清。当时,我们为她制定了纯中医的治疗方案,她除了高血压、糖尿病的基础疾病用药外,就只服用中药汤剂,期间变更过一次处方。
今天她的声音穿透力很强,不像病重的样子。我打开她最新的病历记录,映入眼帘的是一串显示她好转的数据:呼吸频率由原来的每分钟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王文远平衡针灸--官网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