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上针灸针,踏上古丝绸之路……国家中医医疗队去甘肃干了些啥?
2020/8/28 22:28:22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官方号
作者:方碧陶
编辑:李 芮
审核:高新军 厉秀昀
时间:2020年08月24日
夏日的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天高云阔,彩色的经幡和夏花点缀在逶迤连绵的山脉和广袤的草原上,明朗而绚烂。这里是古丝绸之路河南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汉藏文化在这里交融。一路向北,相邻的是古丝绸之路南道重镇临夏回族自治州,回藏汉风情在这里碰撞。历史给居住在古丝路的百姓留下了多彩的文化,如今,国家中医医疗队给这里的百姓送来了健康。
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下,由福建省中医药管理局牵头,委托厦门市卫生健康委会同天津市卫生健康委共同组建的国家中医医疗队赴甘肃巡回医疗队翻山越河,深入甘南和临夏巡诊。30天的时间里,12名医疗队队员为基层群众诊疗开方,为基层医务人员传授知识技术,为基层医疗机构建设建言献策,在古丝路上以中医药为基石筑起守护千家万户健康的城墙。
01 送健康,走村入户疗顽疾
“身体向左转,左手由掌变拳,上提至腰间。不用着急,慢慢来。” 甘南夏河县桑科镇贫困户道吉扎西家砖房前的空地上,医疗队领队、厦门市中医院副院长陈联发正在教授他古本易筋经十二势导引法中的动作。
陈联发(右一)教道吉扎西古本易筋经十二势导引法
原本身材壮硕的道吉扎西是家里的顶梁柱,但因为肾病治疗不及时恶化为肾癌,常年饱受腰背酸痛的困扰,身体也比以前虚弱了很多,本就贫困的生活雪上加霜。这个淳朴的藏族大汉没有想到,来自大城市的中医专家亲自上门为自己免费诊疗。
为道吉扎西辨证后,陈联发教他习练可以疏通足太阳膀胱经筋的“九鬼拔马刀势”、调节足少阴肾经筋的“打躬势”、疏导足少阳经筋的青龙探爪势和调理足太阴脾经筋的“收势”,并把动作录制下来,嘱咐当地乡镇签约家庭医生学会动作,时常回访,协助患者练习,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哎呀,真是太谢谢医疗队了。”跟着陈联发做完一遍动作后,道吉扎西一直紧皱的眉头舒展开了,他握着陈联发的手连声感谢。
医疗队到桑科镇巡诊
位于草原深处的桑科镇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空气稀薄、气候寒冷且昼夜温差大,当地百姓饮食多为高热量、高脂肪的牛羊肉,因而高血压、肺心病、风湿病、糖尿病、痛风、胆囊炎等疾病较为高发。但由于当地医疗资源匮乏、就医路途遥远,百姓健康意识相对薄弱,很多百姓患病后能拖就拖,就医时病情都已较为严重。
有病能拖就拖,是甘南州和临夏州基层百姓就医的常态。为了转变当地基层百姓的健康观念,改善百姓的健康状况,医疗队背着诊疗工具和药品,到基层卫生院义诊、送医下乡入户。虽然颠簸的路途和高强度的工作使医疗队队员面容疲惫,但为百姓诊疗的耐心和细心丝毫没有减少。福建省泉州市中医院针灸科黄志强主任装着针灸针和小针刀,为患有骨关节病等疾病的患者诊疗;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科李彬主任带着掌上超声,方便为患者进行心脏超声检查……
洮砚镇、桑科镇、三甲集镇……从南到北、由东向西,30天的时间,医疗队的足印踏过甘南和临夏的9个乡镇,接诊600余名患者百姓,为多户贫困户入户诊疗,将中医药健康关怀送到百姓的心坎儿上。“中医药疗法简便验廉,看到百姓接受诊疗后病痛得以缓解,我们也很开心。”在医疗队队员们心中,百姓淳朴的笑容比草原上盛开的夏花还要绚烂。
02 传技术,引得一渠活水来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医疗队深知,下乡入户巡诊是一场及时雨,虽解了当地百姓看病就医的燃眉之急,但要保证百姓今后的持续治疗,一定要把技术留给当地医务人员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王文远平衡针灸--官网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