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远教授提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三大误区为临床干预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技术保证
2021/4/17 20:49:25

 
消息来源:王付晓
编辑修订:于 波
版面设计:张 建
时间:2021年04月17日

  平衡针灸创始人王文远教授河南亲传弟子王付晓,于2020年12月28日接诊一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在王文远教授提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三大误区”的指导下,运用平衡针灸症点对接干预技术,通过42次治疗临床治愈。现将病例报告如下:

一、现病史:
  张某,男,24岁,研究生,家住内乡县城。2020年10月1日运动后出现腰部疼痛,经县级医院检查为“腰间盘突出”,住院治疗。经牵引、按摩、传统针灸治疗半个月,症状有所缓解后回到山东威海学校学习,在校期间坐的时间长了腰就会疼,12月24日骑车去游泳馆游泳后出现左侧腰部、臀部酸胀、疼痛,伴左下肢腿麻,脚麻,无法下床行走,影响到了生活和学习,经威海市立医院核磁共振检查再次确诊为“腰间盘突出症”,要求手术治疗。家长不愿意手术,看到孩子症状明显加重,接孩子回内乡,在朋友的推荐下接受了平衡针干预。

二、临床诊断:
1、现代医学:腰椎间盘突出症
2、平衡针灸学:运动中枢功能失调综合征

三、平衡针干预技术:
1、干预原则:中枢调控、基因修复
2、干预靶点:膝痛点、踝痛点等症点对接靶点
3、干预参数:每周三次,三周为一个疗程。

四、干预效果:
第一次干预:首次接诊患者走路需要搀扶行走,不能坐,只能躺着。平衡针干预后疼痛明显减轻,能稍微自行活动了。
第三次干预:疼痛减轻,脚麻缓解,患者自述整体改善50%左右。
第六次干预:患者可以下地走路了,生活可以自理,能做基本的运动。
第十二次干预:疼痛不能明显了,腰部酸胀,腿麻,脚麻明显缓解,患者反应整体症状减轻了90%左右。
第三十九次干预:腿麻,脚麻症状消失,腰也不酸胀了。
第四十二次干预:4月2日干预后临床所有症状完全消失,活动自如,临床治愈。

五、现代医学摘录:
  现代医学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引起腰腿痛最常见的疾病,主要是因为腰椎间盘尤其是髓核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后,在外力因素的作用下,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从破裂之处突出(或脱出)于后方或椎管内,导致相邻脊神经根遭受刺激或压迫,从而产生腰部疼痛,一侧下肢或双下肢麻木、疼痛等一系列临床症状。腰椎间盘突出症以腰4~5、腰5~骶1发病率最高,约占95%。

六、传统医学摘录:
  腰椎间盘突出在中医里属于腰痛,腰腿痛范畴。根据中医辩证论治,腰椎间盘突出主要分为以下几个类型:1、寒湿型。2、气滞血瘀型。3、血虚肾虚型。传统医学认为,肾虚是腰痛之本,其他风寒、劳役、坠堕、寒湿为直接致病因素。

七、三大误区摘录:
  平衡针灸创始人王文远教授通过对部队训练伤流行病学调查和病理检查,通过对门诊病例的调查研究,创造性地提出了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三大误区,颠覆了在认识上存在的固化思维,传统思维,为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正确干预提供了遵循。
  一是诊断误区:从平衡医学来讲,这个病和腰椎间盘突出没有关系,因为所有的椎间盘突出都是由外伤造成的,但是在得病之前他没有受过外伤,这个病定位椎间盘突出是西医影像学的诊断误区,椎间盘是一个软骨,功能是防止椎体挤压起的是一个缓冲作用,椎体突出是正常的生理保护功能。构成这个病的主要因素是久坐和运动量过大再加上受凉,造成了腰部、臀部和下肢软组织产生了炎症性反应构成的功能障碍,患者反应出来的麻是神经供血不足的表现,酸是局部软组织代谢产生乳酸构成的症状,乳酸在体内代谢不出去堆积过多才产生的胀,影响、挤压到血管形成了无菌性炎症才产生的疼。这些软组织神经血管又是CT、核磁看不到的,仪器看到的只是骨头,所以就把这个病加在了椎间盘上,这是一个错误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王文远平衡针灸--官网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