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健康卫士:平衡针干预面神经炎指南
2021/12/24 8:17:26
消息来源:徐立明
编辑修订:于 波
版面设计:张 建
2021年12月18日,是我的平衡针干预100000例次纪念日,承蒙师父王文远教授之托,把我临床上的一些平衡针干预疾病的经验以单病种形式总结分享平衡大家庭。本篇文章以“平衡针干预面神经炎指南”为题,特说明:我不是临床权威专家教授,只是一心一意工作于基层的一名普通的平衡针亲传弟子,我做为平衡针创始人王文远教授的亲传弟子,时刻牢记师父王文远教授授课时反复讲的“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所以特对“指南”做一定义:指南是暂时的,是可以随时随便改写的,本指南只代表我现在对面神经炎疾病的临床经验水平。我把每个病种从解剖生理、临床表现、平衡针干预理论、平衡针干预展望四个方面加以整理。
(一)面神经解剖生理(面神经为混合神经,含感觉纤维及运动纤维)
1、运动纤维;面神经运动纤维从脑桥尾端面神经核发出,先向后绕过展神经核,再向下行,于脑桥下缘穿出,进入内耳孔,经面神经管下行,转弯处横过膝状神经节,最后出茎乳孔,支配除上睑提肌(动眼神经控制)和咀嚼肌(三叉神经控制)以外的面肌。面神经核分两部分,以皮质延髓束控制的区域特点:以眼裂为横标,鼻梁为纵标,人为划分为上下左右四部分,眼裂以上面部各肌的神经元,接受双侧皮质延髓束的控制(此解剖特点是中枢性面瘫不会引起眼裂以上面部各肌功能障碍),眼裂以下面部各肌的神经元只接受对侧皮质延髓束的控制(说明中枢性面瘫只能是损伤皮质延髓束对侧下面部表情肌瘫痪,上面部表情肌不受累。)
2、感觉纤维;味觉纤维起于面神经管内膝状神经节的神经元,周围支沿面神经径路下行,在面神经管内,离开面神经向前方走,形成鼓索,参加到舌神经中,终止于舌前2/3的味蕾。中枢支进入脑桥,终止于孤束核。
面神经尚有从脑桥上涎核发出的副交感纤维经中间神经、舌神经至颌下神经节,节后纤维支配舌下腺和颌下腺的分泌,岩浅大神经支配泪腺分泌。
(二)临床表现
1、面神经炎定义:又称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贝尔麻痹,是因茎乳孔内面神经受到寒冷刺激,使该神经缺血,水肿而致病。面神经属周围神经,所以西医称为“周围性面神经炎”。病因:西医认为病因不明,《黄帝内经》气生百病理论明确指出是生气得的,刚出生的新生儿是因母亲生气通过脐带这一生命通道传递的(母气及子)。生气时免疫力降低,机体产生负性介质,最先表现在面神经上出现炎症渗出,茎乳孔部位受到冷刺激产生收缩,面神经渗出的炎症介质便在此产生水肿。
2、面神经炎的发病特点:①任何年龄均可发病;②任何季节均可发病;③无性别差异;④起病急,于数小时或1~3天内达高峰;⑤儿童及青春期患者恢复快;⑥中老年患者,不恰当调养,时间超过2个月,或再次复发者恢复慢,有时可留有面肌痉挛症。
3、面神经炎的临床表现:①患侧眼裂变大,眼睑不能闭合,有流泪现象;试闭眼时,患侧眼球转向上外方,露出白色巩膜,称贝尔现象;②患侧口角下垂,歪向健侧;③患侧口角不能闭合,鼓腮动作,有漏气现象,进食时患侧有留食现象;④患侧鼻唇沟变浅,人中沟歪向健侧,中老年患者可见额纹消失;⑤病初只有患侧眼部麻紧感觉,患侧耳后或下颌角后疼痛,舌前2/3有麻感;⑥患病超过2周或再次复发者,往往不能做皱眉动作。
不同部位的面神经损伤出现不同的临床症状:
①侵及鼓索神经时,除有典型的周围性面瘫外,会出现舌前2/3味觉障碍。
②累及支配镫骨肌分支以上时,除有典型的围围性面瘫和味觉缺失外,还有听觉过敏。
③累及膝状神经节病变除表现有一侧面神经麻痹、听觉过敏、舌前2/3味觉障碍外,还有耳廓和外耳道感觉迟钝、外耳道和鼓膜上出现疱疹,称为Ramseyr-Hunt 综合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王文远平衡针灸--官网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