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相传:平衡针的急救实践——作为120急救第一干预技术,为抢救生命赢得宝贵时间。
2022/12/10 8:09:40

作者:王文远
整理:于 波
版面:张 建
 

  急救,即紧急救治,是为抢救生命、改善危重病况和预防致命并发症而采取的紧急医疗救护措施。目前,西医技术在急救医学中占据主导地位。实际上,中医急救的实践源远流长。例如: 成书于先秦时代的《黄帝内经》中记载有“卒中”“猝心痛”“厥心痛”“暴厥”等中医急症,并详细阐述各类急症的病因病机。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中,论及急症的内容有300多条,涉及发 热、胸痛、神昏、抽搐、吐血、呕血等病症。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是我国最早的急救专著,总结有包括内、外、妇、儿等各科急症救治经验。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提出对猝死救治的针灸法10首、治法77种、方药45首,特列专为抢救垂危之症的“备急方”27首。随着中西医结合在治疗急危重症方面取得丰硕成果,特别是中医药在抗击“非典”和“新冠病毒”疫情中发挥的独特作用,中医药方法介入急危重症救治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和社会的认可。 

 
一、平衡针技术临床急救的成功实践
  现代平衡针灸学科的创立,起源于部队急性痛症训练伤和老干部的应急保健技术,产生于社会变革发展的特殊历史阶段和执行特殊历史使命的人民军队对现代中医创新技术的迫切需求。平衡针继承中医学精髓并不断创新,在研究防治军事训练伤的基础上,发展为疼痛学科,由疼痛学科延伸到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最后延伸到急救医学,形成了“安全、单穴、3秒见效”的急救技术优势,并在临床急救应用中获得成功。其在急救应用中,可为临床医师在急救现场没有医疗设备检查、诊断尚不明确的情况下,作为第一干预技术在第一时间根据患者症状采取及时有效的针刺应急干预,为进一步诊治赢得时间。2005年,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支持下,广东省中医院成为平衡针灸的临床示范基地,其中芳村慈善医院急诊科主任覃小兰率先开展平衡针灸技术的临床应用与技术推广,取得了明显成效。经过实践,已将平衡针作为120急救接诊中的第一干预技术,为危重患者的抢救、手术争取了时间。2012年在广州召开的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急救医学年会, 特别邀请作者为大会做«平衡针灸的理论创新与平衡针在急救医学中的应用»专题报告。平衡针灸的学科骨干和学员运用平衡针急救技术在医院里、家里、火车上、飞机上、马路上、校园里、训练场、宿舍等各场所挽救了患者的生命,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平衡针通过军内外30余年的技术推广,特别是对急救病人,危重病人的现代平衡针灸第一干预技术的临床应用为急诊抢救治疗提供了宝贵经验。

二、平衡针临床急救的技术特色
  平衡针的临床急救应用具有4个明显特色:一是适用性。平衡针实施诊疗时,不选择患者,不选择病种,不选择时间,不选择环境,在发病现场,在急救车上,在军营,在野外,在途中,在汽车、飞机、火车、轮船、军舰等任何场地,均可实施救治。二是快捷性。“时间就是生命”这在急救中体现尤为明显,更是军队卫生人员的最高遵循法则和技术水平要求。平衡针“3秒见效”的即时效应,有利于促使患者及时苏醒、症状缓解, 明确初步诊断,为及时下达中西医抢救方案和后送创造条件。三是简便性。平衡针仅需一根银针、一团乙醇棉球即可展开救治,不受电源、设备等限制, 特别适合野外、灾难、事故等现场的抢救。四是安全性。平衡针的急救穴位均在头部、四肢,远离心脏、胸腹部,急救针刺的实施不会引起危及生命的后果和并发症。

三、平衡针技术临床急救的科学依据
  平衡针从2000多年前的经络体系直接进入现代的神经体系,由无形的假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王文远平衡针灸--官网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