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针灸治疗贲门失弛缓症验案
2009/8/24 10:36:57


此文发表于2009年《中国平衡针灸杂志》第二期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宋某,女,32岁,小学教师。
1.2就诊时间:2009年2月2日。
1.3就诊地点: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南街社区服务中心。
1.4患者主诉:进行性吞咽困难,加重5天。
1.5病史采集:患者主诉产后有段时间纳食较差,有时不欲饮食。尚未感觉吞咽困难,后来逐渐感觉食物下咽不畅,尤其是进固体食物更明显,食后即觉哽咽不畅吞咽受阻。近一年来(2008年)上述症状加重,经常进食不久即吐,每顿饭都要将食物咀嚼很烂加些汤水才可勉强缓慢地吞咽下食物,一着急即吐,一顿饭如此反复达十几次,吞咽时胸骨后有沉重感(压迫感)。2008年11月经食管钡餐造影确诊为贲门失弛缓症。陆续服用中药治疗半年,收效甚微。2009年春节期间突然入食即吐,连水都不能到达胃内。体重从原来的84斤骤降到74斤,急去当地医院给予补液抗炎,治疗两天无效,医院要求转到上级医院治疗,因为除了手术再没有什么好办法,而当地做不了这样的手术。情急之下家人四处打听,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于2009年2月2日来到南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针灸治疗。
2  临床诊断
经查体:体温36.8度,心率112次/分,血压80/50mmHg;脉细数无力,舌绛红无苔有芒刺,口唇干裂,颜面潮红,神志清楚,但精神极差,且表情惊恐,双眼凹陷,身体极度消瘦,掌心发热,皮肤干燥,背部佝偻,腹部凹陷,呈热邪壅盛,阴液衰竭的亡阴征象。乃因平时体质虚弱,劳倦中伤,又个性好强,情志失调,以致气机阻滞,脾失健运,胃失通降,属肝气犯胃,肝脾不和。
3  治疗
3.1治疗原则:因患者体质较弱,且已3日水米未进,尿少,脱水症状明显,立即给予补液2500ml,补充能量及维生素等。经与患者协商同意,嘱其在平衡针灸治疗期间要积极配合,保证睡眠,注意调节情绪保持心理平衡。每天针刺胃痛穴、便秘穴、腹痛穴等平衡针灸穴位,以及天突、檀中、脐穴等传统经络穴,并配合艾灸,以达到滋阴降火,降逆止呕,健脾和胃,疏肝理气,通便利尿的平衡治疗原则。
3.2治疗过程:
3.2.1用1.5寸毫针对胃痛穴、便秘穴、失眠穴、内关穴、腹痛穴、足三里、三阴交、太溪穴、太冲穴进行快速针刺,使针刺部位有酸麻胀痛或电击感,立即出针。
3.2.2针刺天突穴时先令患者端坐,头稍向后仰,用1.5寸毫针先直刺0.2寸,然后将针尖转向后下方,紧靠胸骨后方刺入1寸,有针感立即出针。
3.2.3针刺檀中穴时令患者仰卧,针尖沿皮下平刺,有针感立即出针。
3.2.4膈腧、肝腧、脾腧、胃腧、肺腧、脐穴(神阕旁开1.5寸上下左右四穴)四缝用0.5寸毫针快速点刺后挤出黄色透明黏液。每日艾灸神阙30分钟..
3.3疗效观察:自2009年2月2日第一次治疗后,当日自觉肠有蠕动,连扎两天后,开始进食流食。坚持一周后,吃饭不吐,体重也开始增加。十天后,所有的病症都得到改善。连扎二十天后,患者开始上班,但还是感觉体力不支,精力不沛。又坚持十天,上班不再劳累,体重也增加了十斤,并且全身开始脱皮。现已脱皮两次,皮肤由原来病中的黑青干燥变得白皙光滑了,体重也在继续增加,并且能吃稍硬的东西,自身的免疫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至此已基本痊愈。
4  讨论
贲门失弛缓症是一种原发性食管神经肌肉功能障碍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食管缺乏蠕动,食管下段括约肌(LES)高压,对吞咽动作的松弛反应减弱,本病的发病率低,约十万分之一。临床表现为吞咽困难,食物反流和进食后胸骨后部不适或疼痛。经食管吞钡X线检查发现,具有本病的典型特征为:食管体部缺乏蠕动波,食管下段呈漏斗状狭窄,边缘光滑平整成梭型。该患者吞钡X线检查符合上述特征。本病的病因及发病机理尚不明确,但本患者发病确与情志有关。刺激以上穴位是以王文远教授的平衡针灸学理论为指导,并结合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王文远平衡针灸--官网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