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平衡针灸
背景:
阅读新闻

祖国网——脑科学视角下平衡针灸对热射病的科学解析与应急干预

[日期:2025-08-11] 来源:  作者: [字体: ]

 

微信截图_20250811181924.jpg 

脑科学视角下平衡针灸对热射病的科学解析与应急干预

2025-08-11 14:46来源: 《祖国》杂志

  文/王文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适宜技术职业化培训工程推广专家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加剧高温天气频发热射病这一曾被视为“职业罕见病”的急症正逐渐走入公众视野成为威胁高温作业者与户外活动人群生命健康的隐形杀手。热射病的致命性不仅在于其高达50%以上的重症死亡率更在于大众对其早期症状的认知不足——多数人将头晕、乏力等预警信号误判为“普通中暑”错失最佳干预时机。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运用科学有效的技术手段实现热射病的早期预防与应急干预成为公共卫生领域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从热射病的病案剖析入手揭示其危害机制深入阐释平衡针灸基于脑科学的干预原理与技术优势并提出普及推广的具体建议为热射病的科学防控提供新的思路与实践路径。

一、高温下的生命危机

近日看到一篇新闻报道一名37岁快递员坚持在高温天气送快递不幸突发热射病经抢救无效去世。事发当天该快递员从清晨开始派送快递一直干到中午回家后感觉身体不舒服没有吃饭只喝了几口冰镇饮料。尽管当时他已经出现头晕、乏力的症状由于心里记挂着还有几单快递没送十二点左右就又出门了直到下午五六点钟他才被路人发现晕倒在电动车旁边路人赶紧报警。送医时体温超过 41鼻腔、口腔有出血。只可惜快递员最终也没能抢救回来在第二天凌晨四点钟因多器官衰竭死亡。医生的诊断结果显示为热射病。该患者的惨痛教训发人深省更为我们夏季热射病的预防工作拉响了紧迫的警报。

二、热射病的危害机制

热射病是高温环境下人体体温调节功能失调的致命性急症当核心体温超过40℃时会引发全身多器官系统的连锁反应。该案中长期高温作业导致机体产热远超散热冰镇饮料虽能短暂降温却无法修复紊乱的体温调节中枢反而可能因冷热刺激加重血管收缩阻碍散热。从脑科学视角看体温持续升高首先损伤中枢神经系统导致头晕、意识模糊进而影响心血管、肝、肾等器官功能。患者出现的鼻腔、口腔出血正是凝血功能障碍与器官损伤的直接表现最终因多器官衰竭不可逆而失去生命。

热射病的危害不仅在于高死亡率(重症患者死亡率可达50% 以上)更在于其发病的隐匿性与进展的快速性。多数人如该案家属所言对高温作业的致命风险缺乏认知将早期不适误判为“中暑小毛病”错失干预良机。尤其对于健康人群身体对高温的耐受阈值可能被高估一旦突破极限病情会在短时间内急剧恶化从不适到昏迷往往仅数小时留给救治的时间窗口极短。

三、平衡针灸基于脑科学的创新路径

平衡针灸技术继承传统中医精髓却在脑科学理论指导下实现了突破性创新其干预热射病的核心机制可从“中枢调控”与“基因修复”两方面阐释:

()靶向激活大脑体温调节中枢

平衡针灸认为人体的体温调节、应激反应等核心功能由大脑中枢系统主导热射病的本质是高温应激下大脑对全身器官的调控失衡。其选取的特定穴位(如位于四肢的“过敏穴”“头痛穴”、头部的 “醒脑穴”等)通过针刺产生的神经冲动可快速传导至大脑体温调节中枢(如下丘脑)激活内源性调节机制促使中枢重新设定体温阈值增强散热功能(如扩张皮肤血管、促进汗腺分泌)实现核心体温的快速下降。这一过程完全符合“神经-体液-内分泌”网络调控原理通过外周刺激唤醒中枢的自我修复能力。

()快速改善脑供血与代谢

热射病中高温导致的脑缺氧、脑水肿是加重病情的关键。平衡针灸选取的穴位多位于四肢神经密集区“降压穴”“心病穴”针刺可瞬间改善大脑血流灌注增加血氧供应减轻脑细胞因高温产生的代谢紊乱与氧化损伤。现代平衡针灸创新技术定位是大脑中枢的调控系统其靶点定位大脑基因程序的开关系统。通过国家973重大基础理论研究证实现代平衡针灸大脑中枢干预的最佳时间为45‰秒大量神经递质、免疫物质、内源性吗啡等激素的释放为临床急救提供了重大科技支撑。临床验证显示针刺后3-5秒即可缓解头晕、头痛等中枢神经症状为后续治疗争取宝贵时间。

()调节全身应激平衡

高温应激状态下人体交感神经兴奋、内分泌紊乱(如肾上腺素过量分泌)进一步加重器官负担。平衡针灸针刺的靶点针对大脑中枢靶轴加强了对大脑组织和神经系统的有效保护降低葡萄糖和氧耗量减缓脏器代谢并在早期阶段阻止细胞凋亡这对改善预后、降低愈后后遗症有较大帮助。这种“以点带面”的调节方式突破了传统“靶点针对靶位”的局限从大脑中枢层面实现全身功能的动态平衡。

四、平衡针灸具有应急与预防的双重价值

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广的适宜技术平衡针灸在热射病的预防与应急干预中展现出独特优势:

()应急干预高效性

热射病救治的核心是“快速降温与中枢保护”平衡针灸通过针刺外周神经直接作用于大脑中枢实现3-5秒起效可迅速缓解头晕、乏力、意识模糊等早期症状延缓病情进展。其穴位选取少而精且位于四肢和头部操作简便无需专业医疗环境特别适合高温作业现场的紧急自救或互救。

()预防干预的前瞻性

平衡针灸不仅适用于急症发作更可通过日常保健调节大脑中枢的应激阈值。长期高温作业者定期针刺“提免穴”可增强大脑对高温环境的适应能力改善机体散热效率降低热射病的发病风险。这种“未病先防”的理念将健康管理前置从源头减少急症发生可能。

()技术普及的便捷性

平衡针灸突破了传统针灸对专业技能的高要求其穴位定位明确、操作手法简单经过短期培训普通人即可掌握基础的应急干预技术。正如案例所启示若快递员掌握简单的针刺技术在出现不适时及时干预或许能避免悲剧发生。这种“全民可学、全民可用”的特性使其成为应对高温健康风险的普惠性技术。

五、让平衡针灸成为热射病防控的“随身屏障”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高温作业场景日益普遍热射病的防控已成为公共卫生领域亟待关注的重要课题。平衡针灸技术依托脑科学理论为热射病防控提供了创新思路。提出综合防控建议:

推动技术普及培训将平衡针灸应急干预技术纳入高温作业人员(如快递员、建筑工人、环卫工人)的职业健康培训体系通过短视频、现场实操等方式使其掌握1-2个核心穴位的定位与针刺方法确保在不适时能快速自救。

遵守高温环境作业防护要求严格遵守高温作业时间规定高温天气室外露天作业时间不得超过6小时且在11:00-15:00时段应暂停室外露天作业;日最高气温达到37℃以上、40℃以下时应停止当日室外露天作业。关注身体异常信号如出现头晕、头痛、口渴、多汗、全身乏力、心悸、注意力不集中等先兆症状需立即停止作业前往阴凉处休息降温。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孕妇以及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病的人群应避免在高温时段外出减少热射病风险。

筑牢高温健康防线结合平衡针灸的脑文化理念加强公众对高温健康风险的认知纠正“中暑扛一扛就好”的误区树立“应急干预即保命”的意识让平衡针灸成为家庭健康管理的“必备技能”。每周进行1次平衡针灸的干预也可预防热射病的发生。同时一旦发生热射病平衡针早期介入在初期干预中进行快速、积极、有效的治疗是缓解病情、保障后送、辅助检查与抢救、降低死亡率的重要措施。

古训有云“上工治未病”——这一传承千年的健康智慧至今仍为疾病预防提供着重要指引。平衡针灸正是传统中医智慧与现代脑科学结合的创新成果它不仅是应对热射病的应急手段更是一种 “主动健康”的生存本领。掌握这一技术既能在危急时刻为生命争取时间更能通过日常调节守护高温环境下的健康底线——这既是对个体生命的负责也是对公共健康体系的有益补充。(此文由王文远教授亲传弟子原济南军区首保专家于波主任协助整理)

更多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平衡针灸张建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