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文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适宜技术职业化培训工程推广专家)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加剧,高温天气频发,热射病这一曾被视为“职业罕见病”的急症,正逐渐走入公众视野,成为威胁高温作业者与户外活动人群生命健康的隐形杀手。热射病的致命性不仅在于其高达50%以上的重症死亡率,更在于大众对其早期症状的认知不足——多数人将头晕、乏力等预警信号误判为“普通中暑”,错失最佳干预时机。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运用科学有效的技术手段实现热射病的早期预防与应急干预,成为公共卫生领域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从热射病的病案剖析入手,揭示其危害机制,深入阐释平衡针灸基于脑科学的干预原理与技术优势,并提出普及推广的具体建议,为热射病的科学防控提供新的思路与实践路径。
一、高温下的生命危机
近日,看到一篇新闻报道:一名37岁快递员坚持在高温天气送快递,不幸突发热射病,经抢救无效去世。事发当天,该快递员从清晨开始派送快递,一直干到中午,回家后感觉身体不舒服,没有吃饭,只喝了几口冰镇饮料。尽管当时他已经出现头晕、乏力的症状,由于心里记挂着还有几单快递没送,十二点左右就又出门了,直到下午五六点钟,他才被路人发现晕倒在电动车旁边,路人赶紧报警。送医时体温超过 41℃,鼻腔、口腔有出血。只可惜,快递员最终也没能抢救回来,在第二天凌晨四点钟,因多器官衰竭死亡。医生的诊断结果显示为热射病。该患者的惨痛教训发人深省,更为我们夏季热射病的预防工作拉响了紧迫的警报。
二、热射病的危害机制
热射病是高温环境下人体体温调节功能失调的致命性急症,当核心体温超过40℃时,会引发全身多器官系统的连锁反应。该案中,长期高温作业导致机体产热远超散热,冰镇饮料虽能短暂降温,却无法修复紊乱的体温调节中枢,反而可能因冷热刺激加重血管收缩,阻碍散热。从脑科学视角看,体温持续升高首先损伤中枢神经系统,导致头晕、意识模糊,进而影响心血管、肝、肾等器官功能。患者出现的鼻腔、口腔出血,正是凝血功能障碍与器官损伤的直接表现,最终因多器官衰竭不可逆而失去生命。
热射病的危害不仅在于高死亡率(重症患者死亡率可达50% 以上),更在于其发病的隐匿性与进展的快速性。多数人如该案家属所言,对高温作业的致命风险缺乏认知,将早期不适误判为“中暑小毛病”,错失干预良机。尤其对于健康人群,身体对高温的耐受阈值可能被高估,一旦突破极限,病情会在短时间内急剧恶化,从不适到昏迷往往仅数小时,留给救治的时间窗口极短。
三、平衡针灸基于脑科学的创新路径
平衡针灸技术继承传统中医精髓,却在脑科学理论指导下实现了突破性创新,其干预热射病的核心机制可从“中枢调控”与“基因修复”两方面阐释:
(一)靶向激活大脑体温调节中枢
平衡针灸认为,人体的体温调节、应激反应等核心功能由大脑中枢系统主导,热射病的本质是高温应激下大脑对全身器官的调控失衡。其选取的特定穴位(如位于四肢的“过敏穴”“头痛穴”、头部的 “醒脑穴”等),通过针刺产生的神经冲动,可快速传导至大脑体温调节中枢(如下丘脑),激活内源性调节机制,促使中枢重新设定体温阈值,增强散热功能(如扩张皮肤血管、促进汗腺分泌),实现核心体温的快速下降。这一过程完全符合“神经-体液-内分泌”网络调控原理,通过外周刺激唤醒中枢的自我修复能力。
(二)快速改善脑供血与代谢
热射病中,高温导致的脑缺氧、脑水肿是加重病情的关键。平衡针灸选取的穴位多位于四肢神经密集区,如“降压穴”“心病穴”,针刺可瞬间改善大脑血流灌注,增加血氧供应,减轻脑细胞因高温产生的代谢紊乱与氧化损伤。现代平衡针灸创新技术定位是大脑中枢的调控系统,其靶点定位大脑基因程序的开关系统。通过国家973重大基础理论研究证实,现代平衡针灸大脑中枢干预的最佳时间为45‰秒,大量神经递质、免疫物质、内源性吗啡等激素的释放,为临床急救提供了重大科技支撑。临床验证显示,针刺后3-5秒即可缓解头晕、头痛等中枢神经症状,为后续治疗争取宝贵时间。
(三)调节全身应激平衡
高温应激状态下,人体交感神经兴奋、内分泌紊乱(如肾上腺素过量分泌),进一步加重器官负担。平衡针灸针刺的靶点针对大脑中枢靶轴,加强了对大脑组织和神经系统的有效保护,降低葡萄糖和氧耗量,减缓脏器代谢,并在早期阶段阻止细胞凋亡,这对改善预后、降低愈后后遗症有较大帮助。这种“以点带面”的调节方式,突破了传统“靶点针对靶位”的局限,从大脑中枢层面实现全身功能的动态平衡。
四、平衡针灸具有应急与预防的双重价值
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广的适宜技术,平衡针灸在热射病的预防与应急干预中展现出独特优势:
(一)应急干预高效性
热射病救治的核心是“快速降温与中枢保护”,平衡针灸通过针刺外周神经直接作用于大脑中枢,实现3-5秒起效,可迅速缓解头晕、乏力、意识模糊等早期症状,延缓病情进展。其穴位选取少而精,且位于四肢和头部,操作简便,无需专业医疗环境,特别适合高温作业现场的紧急自救或互救。
(二)预防干预的前瞻性
平衡针灸不仅适用于急症发作,更可通过日常保健调节大脑中枢的应激阈值。长期高温作业者,定期针刺“提免穴”,可增强大脑对高温环境的适应能力,改善机体散热效率,降低热射病的发病风险。这种“未病先防”的理念,将健康管理前置,从源头减少急症发生可能。
(三)技术普及的便捷性
平衡针灸突破了传统针灸对专业技能的高要求,其穴位定位明确、操作手法简单,经过短期培训,普通人即可掌握基础的应急干预技术。正如案例所启示,若快递员掌握简单的针刺技术,在出现不适时及时干预,或许能避免悲剧发生。这种“全民可学、全民可用”的特性,使其成为应对高温健康风险的普惠性技术。
五、让平衡针灸成为热射病防控的“随身屏障”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高温作业场景日益普遍,热射病的防控已成为公共卫生领域亟待关注的重要课题。平衡针灸技术依托脑科学理论,为热射病防控提供了创新思路。提出综合防控建议:
推动技术普及培训:将平衡针灸应急干预技术纳入高温作业人员(如快递员、建筑工人、环卫工人)的职业健康培训体系,通过短视频、现场实操等方式,使其掌握1-2个核心穴位的定位与针刺方法,确保在不适时能快速自救。
遵守高温环境作业防护要求:严格遵守高温作业时间规定,高温天气室外露天作业时间不得超过6小时,且在11:00-15:00时段应暂停室外露天作业;日最高气温达到37℃以上、40℃以下时,应停止当日室外露天作业。关注身体异常信号:如出现头晕、头痛、口渴、多汗、全身乏力、心悸、注意力不集中等先兆症状,需立即停止作业,前往阴凉处休息降温。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孕妇以及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病的人群,应避免在高温时段外出,减少热射病风险。
筑牢高温健康防线:结合平衡针灸的脑文化理念,加强公众对高温健康风险的认知,纠正“中暑扛一扛就好”的误区,树立“应急干预即保命”的意识,让平衡针灸成为家庭健康管理的“必备技能”。每周进行1次平衡针灸的干预,也可预防热射病的发生。同时,一旦发生热射病,平衡针早期介入,在初期干预中进行快速、积极、有效的治疗,是缓解病情、保障后送、辅助检查与抢救、降低死亡率的重要措施。
古训有云:“上工治未病”——这一传承千年的健康智慧,至今仍为疾病预防提供着重要指引。平衡针灸正是传统中医智慧与现代脑科学结合的创新成果,它不仅是应对热射病的应急手段,更是一种 “主动健康”的生存本领。掌握这一技术,既能在危急时刻为生命争取时间,更能通过日常调节守护高温环境下的健康底线——这既是对个体生命的负责,也是对公共健康体系的有益补充。(此文由王文远教授亲传弟子、原济南军区首保专家于波主任协助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