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位乡村医生,他每天上午4到5个小时要接诊120到150名患者。他手中的一根银针,创造了“三秒见效”的奇迹。他25年如一日的坚守,守护着一方百姓的健康,成为乡亲们心中的“健康靠山”。
他,就是开封市龙亭区北郊乡卫生院辛庄村卫生室郑德华,一位用银针书写传奇的基层医生。
从部队卫生员到平衡针灸专家
郑德华的平衡针灸之路始于2001年。当时,作为一名退役军人,他师从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王文远教授,全面系统学习了国家973研究项目成果——平衡针灸技术。
这项由王文远教授经过50余年潜心研究创立的现代平衡针灸脑技术、脑理论、脑文化体系,被列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06)1 号、(2010)5 号中医药农村与社区适宜技术项目,是名副其实的“国字号”技术。
2001年,郑德华带着恩师的殷殷嘱托回到故乡辛庄村。当时的辛庄村缺医少药,医疗条件极其落后。郑德华立志要扭转这里的落后局面,他用脚步丈量了辛庄的每一寸土地,走遍了全村上下近1000户人家,为全村特殊人群送医送药,用心用情守护村民的身体健康。
在传承平衡针灸技术的基础上,郑德华不断探索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诊疗风格。他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独创“飞针疗法” 郑德华在实践中创新性地发展出“飞针疗法”,即对特定穴位进行一秒钟内的针刺疗法。这种疗法不仅大大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更提高了诊疗效率。“以前孩子们最怕打针,现在用飞针,还没等他们反应过来,针就已经扎好了。”一位家长感慨地说。
优化治疗流程 郑德华将平衡针灸技术与基层实际相结合,形成了“安全、单穴、速效”的治疗模式。他摒弃了传统针灸复杂的穴位选取与操作手法,通过精准定位特定神经干或神经丛,实现快速、无痛的治疗效果。这种“ 一人一针,一穴多病,3 秒见效(90%以上)”的技术特色,特别适合基层门诊的需求。
拓展治疗范围 郑德华不满足于治疗常见病、多发病,于是不断探索平衡针灸在疑难杂症治疗中的应用。从恶性疾病的长期调理到慢性病的干预,从新生儿黄疸到百岁老人的保健,他用一根银针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
郑德华的创新成果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认可。2021年,他因应用平衡针灸创新技术荣获开封市汴梁英才之名师、民间中医优秀传承人,并获得政府项目资金奖励,用于改善诊疗环境。2023年,他又被评为开封市“最美医生”,是当年唯一获此殊荣的乡村医生。2025 年,他被评为“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先进工作者”,享受省部级表彰奖励获得者待遇。
用医术创造生命奇迹 获得群众信任
郑德华运用平衡针灸技术创造了无数生命奇迹。根据患者反馈和临床观察,平衡针灸具有“三秒见效、一针止痛”的显著疗效。
在糖尿病并发症的治疗中,平衡针灸展现了独特魅力。患者赵某,女,53岁,患2型糖尿病25年,并发周围神经病变。她说:“糖尿病让我体重不停往下减,瘦得皮包骨头。头晕,眼花,站不起来了,出门眼前的熟人和我打招呼,我都认不出是谁了。”
第一次接受郑德华的平衡针灸治疗后,患者自述头晕、视力、全身乏力等症状缓解70%以上。治疗一个月后,疗效逐渐延长,现在治疗一次可以持续3天以上无症状,目前患者体重已增加8斤。
患者在感谢信中写道:“我现在已经扎了两个月了,头晕好多了,眼睛也能看清了,走一段路身体不觉得累了,谢谢郑医生的医术,我相信通过你的医术,我的身体会尽快好起来的!”
一位长期饱受腰椎间盘突出症折磨的患者,在接受郑德华的平衡针灸治疗后,短短几周内疼痛明显缓解,生活质量显著提升。这样的案例在当地传为佳话,也让平衡针灸疗法在开封及周边地区声名鹊起。
在郑德华的诊室里,候诊区及药房的墙面上挂满了患者送来的锦旗,每一面锦旗都诉说着患者对他的认可和感激。薪火相传:让平衡针灸在基层绽放光彩
刚开始,很多患者对平衡针灸持怀疑态度。郑德华就通过大量义诊活动,用实际疗效赢得患者信任。他坚持了18个月的义诊,义诊人数达到10000多人次后,才开始收费,基本门诊量保持在日均100人次左右。
在郑德华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学习平衡针灸技术。他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他们,希望这项技术能够在基层扎根、开花、结果。他常说:“平衡针灸是国宝级的技术,应该让更多的基层医生掌握,让更多的患者受益。”
平衡针灸具有“一人一针,一穴多病”的特点,特别适合基层医生学习和掌握。此外,平衡针灸不需要昂贵的设备和药品,一根银针就能治病,大大降低了医疗成本,减轻了患者负担。
郑德华说:“我最大的心愿就是看到更多的基层医生掌握平衡针灸技术,让更多的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这不仅是对恩师王文远教授的最好回报,更是对社会的责任和担当。”
(开封市卫生健康委基层科供稿)
编辑:刘静娜 王 皓
审核:寇海荣
终审:杜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