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来源:郑德华
编辑修订:于 波
版面设计:张 建
今天,我怀着感恩与赤诚之心,向恩师和平衡针各位同门分享自己的成长历程。作为恩师王文远教授的亲传弟子,我从一名乡村医生逐步成长为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先进工作者、“中国好医生”,这一路的蜕变,离不开国家级创新学科的滋养、恩师的谆谆教诲,更离不开“尊重知识、感恩师恩、终身学习、服务百姓”的初心坚守。


王文远教授创立的平衡针灸,是国家973计划重点项目成果,这门国家级创新学科的技术优势,为我的从医之路筑牢了根基。它以“大脑中枢调控理论”为核心,构建“三脑”科学体系,通过针刺外周神经靶点,45‰秒即可实现中枢干预,3秒内就能激发神经递质与免疫物质释放,达成“单穴、速效、安全”的诊疗效果,总体有效率高达99%,临床治愈率超80%。这种“一穴多病、安全、便捷”的特性,完美适配基层医疗场景,让我在服务乡亲时更有底气,也让复杂病症的治疗变得高效可及。
谈及成长,我始终铭记:“没有恩师王文远教授的辛勤教诲,就没有今天的我。”我有幸拜入恩师门下,从此踏上平衡针灸的学习探索之路。恩师不仅毫无保留地传授核心理论与“三靶”作用机制,更手把手教我精准定位靶点,用“复制专家、终身学习、深入一线义诊”的箴言为我引路。他常叮嘱我“尊重知识才能传承精髓,医德比医术更重要”,鼓励我通过大量临床实践打磨技艺。这份教诲如明灯照亮前路,让我始终坚守“广泛义诊、爱心奉献”的承诺。

义诊中,有这样的经历让我愈发坚定初心。村民张大爷患腰椎间盘突出症12年,曾因疼痛卧床不起,家庭拮据无力医治。2018年我开始为他免费诊疗,起初每周3次针刺“腰痛靶点”,仅3次治疗他便可行走,坚持半年后疼痛完全消失,如今78岁的他还能下地劳作,逢人就说“郑医生的银针救了我”。还有三个月开始,在我处治疗调理的双胞胎婴儿,因为家庭经济困难,我免费为其治疗身体,八年来未收取一分钱,如今孩子已经健康成长成为二年级的小学生,看着在平衡针的帮助下孩子得以健康成长,家庭缓解压力,这是服务百姓的具体体现。我深深体会到平衡针灸不仅是医术,更是希望的火种。至今我已累计义诊超10万余人次,为患者减免费用350余万元,每一次康复都让我更懂恩师“服务百姓”的教诲重量。

我深知,尊重知识是传承的根基,终身学习是精进的阶梯。二十余年来,我的学习之路经历了恩师指出的了三个心境蜕变:初期是感性学习,刚接触平衡针灸时,被“3秒见效”的神奇所震撼,只想着机械复制恩师的操作手法,以为记住穴位就能治病,此刻的敬畏源于对技术表象的惊叹;随着临床增多,进入理性学习阶段,我开始钻研“中枢调控”的底层逻辑,像恩师那样大量的阅读、临床思考、总结,明白每一个靶点对应的神经传导路径,不再盲目针刺,而是根据患者体质调整力度与深度,这时的尊重是对知识体系的深刻认同;如今已然抵达悟性提升阶段,我能从患者的细微反应中预判疗效,甚至结合病情创新针刺方案,就像恩师说的“医者要观其形、听其声、悟其道”,尊重顺应天人相应的平衡自然法则。此刻的精进是对学科精神的融会贯通。从最初两年学习,到回到乡村后每日坚持4-5小时研读,再到2016年重返师门深造,我从未停歇脚步,累计服务患者40余万人次,用实践印证了“尊重知识专注、坚持方能做好工作”。
如今,即便荣誉加身,我依然坚守在基层一线。恩师教会我的不仅是医术,更是“终身服务百姓”的医者使命。从乡村诊室到大师工作室,从常见病诊疗到疑难杂症攻坚,我始终以平衡针灸技术为武器,用一根银针守护一方健康。

我的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国家级创新学科是医者的底气,恩师教诲是前行的罗盘,尊重知识、终身学习、心系百姓是医者的终极追求。愿我们都能以初心为舵、以专业为帆,在医学道路上笃行不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