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平衡针灸
背景:
阅读新闻

平衡针干预小儿抽动症40次临床治愈

[日期:2020-06-21] 来源:本站  作者:张建 [字体: ]

来源:平衡针灸

作者:王付晓

编审:于 波

编辑:张 建

时间:2020年06月21日

  平衡针灸创始人王文远教授河南南阳亲传弟子乡村医生王付晓,运用平衡针灸脑技术干预小儿抽动症40次,临床治愈。现摘录报道如下:

一、患者主诉(母亲代诉)

  患儿,男,8岁,小学生,家住内乡县大桥村。2019年9月25日,因抽动症开始接受平衡针治疗。近段时间孩子出现挤眼、头点、脖子疼、耸肩、抖手,嗓子不时的发出怪声的现象,医院诊断为“抽动症”。患儿曾于2018年出现频繁挤眼的症状,经平衡飞针九次症状消失,由于家长没有坚持巩固调理。致使半年后病情频繁发作,症状多样,病情复杂,在医院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又求助于平衡针干预。

二、病案分析

  王文远教授指出:“疾病发生的核心因素与心理失衡有关,不同年龄段启动不同年龄段的心理程序,孩子有孩子年龄段的心理需求,孩子的不正常状态,来源于父母的不正常,是家长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干扰了孩子的心理基因程序,当心理失衡超过孩子自身的心理承受阈值时,导致各种心理性疾病的发生”。小儿抽动症是典型的心理疾病,平衡针定位脑技术,治疗抽动症必须通过大脑来调整孩子失衡的心理基因程序,恢复运动中枢的指挥程序。平衡针通过针刺外周神经靶点,在大脑中枢靶轴的整合下,达到病变靶位新的平衡。平衡针促使大脑应激性升级,清除现代脑的负能量,加强了基因程序的自我修复功能,把治疗的权利交给了病人,让病人按照自身的修复程序去治疗自己的病。

三、技术干预

(一)、干预原理:

中枢调控、基因修复

(二)、干预靶点:

眨眼点、面瘫点、抑郁点、健胃点。

(三)、干预参数:

一周2次,三个月一疗程

四、干预效果

  平衡针干预17次,患儿症状总体改善60%以上;

  干预29次,整体改善80%左右。

  春节期间由于新冠病毒疫情的原因,干预中断。

  3月13日开始进行疫情后的第三十次干预,其母反应春节期间停针休息至1月30日的时候,脖子疼,点头,耸肩,手抖的这些症状完全消失。到3月1日的时候,嗓子的怪声也消失了,现在就剩下挤眼的毛病了。

  6月12日第四十次调理的时候其母反应挤眼症状已痊愈。

五、医者要求

  交待家长要尊重孩子的心理需求,把孩子心理健康放在第一位,要多关心孩子的感受。不要把学分看的太重,以表扬,鼓励为主,批评要有度,给孩子一个开心快乐的童年。

六、文献检索

  小儿抽动症多发生在5~18岁的男孩。为一种突然、短暂、重复、刻板的一组肌肉或两组肌肉的抽动发作。表现为眨眼、挤眉、龇牙、做怪相、耸肩、转颈、点头、躯体扭动、手臂摇动或踢脚、下肢抽动等,情绪紧张时加剧,精神集中时减少,睡眠时消失。在一个时期以某一组肌肉抽动为主,表现为同一个症状;但在另一时期又表现出另一组肌肉的抽动,即症状的变化性。病程持续数月至1年。抽动的频率和严重程度不一,轻者对患儿学习和生活环境无影响,重者影响学习、扰乱环境,甚至不能在教室中上课。小儿抽动症是临床疑难病症。治疗上一是药物治疗。主要对患儿的病情恢复有所帮助的药物,如氟哌啶醇、匹莫齐特、硫必利、可乐定贴片、氯硝安定、肌苷等。二是心理治疗。本病对人格的不良影响十分常见,有的在抽动控制后仍不能适应社会。所以应强调对因对症治疗的同时,注意心理的治疗。心理治疗包括行为治疗、支持性心理咨询、家庭治疗等。帮助患儿家长和老师理解疾病的性质和特征,减缓或消除父母的担心和焦虑。合理安排患儿日常的作息时间和活动内容,避免过度紧张和疲劳。对于发生抽动的患儿可进行闭口,有节奏缓慢地做腹式深呼吸,从而减少抽动症状。

 

更多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平衡针灸张建 | 阅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热门评论